改“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后“茶馆式”教学的启示
特级教师说 |
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
张人利,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
一、后“茶馆式”教学产生的缘由
后“茶馆式”教学法的产生缘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的现状时,承袭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基础之上的创新之举。
(一)归纳日常课堂教学的弊端
我们直落教学核心环节——课堂。在大量观课的基础上,学校归纳出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弊端,成为雾霾研究的逻辑起点。
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现状:教师基本上已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一些基本理念;也认可研究型学习、合作性学习、IT整合等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我现在很注重搞实证研究。有个老师说:照你这么说那这么多年我很多东西都白讲了。我在乎的是全体教师对我们学校办学思路的文化认同。如果教师不认同,关了门他还是照自己的思路上课,你管得了吗?即使是教学重点,但如果学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就不讲。不相信就考,考出来看看嘛。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因为时间不够了,所以只好补课。现在很多老师是依托于第二次教学来解决问题,第二次不行,就第三次。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老师讲的绝大部分内容,学生是能自己看懂、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在充分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和“相异构想”,力争解决这些相异构想。只有暴露了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教学的意义才更大。特别关注那些自己没有学会的学生,请他们讲讲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纠错。
我给你讲上海话,第一遍你没听懂,我再给你讲第二遍第三遍。你说你能听懂吗?是听不懂的人笨,还是说的人笨?那你还说我都给他讲三遍了他还不懂,你还说学生笨,你说得对吗?
改“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后“茶馆式”教学的启示
新金山中文学校老师 刘馨
9月4日的傍晚,新金山中文学校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在我校图书馆与上海著名的教育改革者——张利人校长进行了远程交流。这次交流让老师们受益匪浅,并愿意积极尝试张校长在交流中讲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有太多东西想要讲给学生。我们希望同学们的成绩大幅提高,但却还是有学生把我们讲过的注意事项犯了一遍又一遍。想要改变种现状,老师们就必须摒除“我讲过了,学生就该学会”的思想,因为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甲能听懂,学生乙就未必能听懂。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老师的工作不仅是“讲正确的内容”,更要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式,对错误的思路也加以分析,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往往很难全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同学们只是被动地听讲。其实,稍大一些的孩子都是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说道:“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可见我们给学生讲一遍或展示一边,学生很可能会忘记或者无法理解。只有我们把“教师的讲堂”改为“学生的学堂”,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同学们最大幅度地提升成绩。
那如何才能改“讲堂”为“学堂”呢?老师们可以采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同学们自学,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们小组讨论,再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这样一来,同学们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在思考和讨论之后带着问题来向老师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增加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也可以趁机多鼓励学生,并进一步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认为这次教学交流会议是极富意义的——教学改革不能“重能力、轻成绩”,而是要能力、成绩两手抓,能力、成绩两不误。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不是增加老师们的工作量,而是通过改变教学手法,让教学工作更高效、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