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列入气功比赛 强调全民参与 是重大创举
作者:李泽田
全运会把气功列为群团体育比赛项目
十三届全运会把健身气功列入群众比赛项目,是重大创举,特别是强调全民参与,意义重大,也充分了国家体育总局对健身气功工作的高度重视。
健身气功预赛已于7月6日在山东淄博体育中心举行,决赛已于7月9日开幕,为期3天。河北省、上海市、四川省等获得预赛总成绩前14名的代表队,以及全运会东道主天津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队共16支队伍,96名运动员参加决赛角逐。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健身气功竞赛共设6块金牌,分别是: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集体项目金牌;健身气功·气舞金牌;个人赛小团体金牌,由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三项个人成绩之和确定。
决赛中,三名参赛的天津选手表现得极为出色。霍家拳传人霍静虹在易筋经个人赛中获得9.23分,张大伟在五禽戏个人赛中获得9.26分,崔云伏在八段锦个人赛中获得9.40分,三人分数相加得到的最终分数为27.89分,排在16支参赛队首位。
健身气功成为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是今年全运会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构建“大群体”格局的新尝试,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的重要举措。健身气功列入全运会群众体育比赛,对群众体育健身推动作用巨大,让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都倍感振奋。
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祛病的方法。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气功主要讲究调整自然之气和先天之气和谐的关系,中国气功中先天之气是禀赋于父母、循环在人体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中的元真气。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工和静功。
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气功。大多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
我国古代气功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在道家、佛医、儒医、医家书记中有大量气功文献记载。挖掘整理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它不仅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医学、气功学及古汉语、现代汉语等方面的知识,还须自身有较高的气功功底
练气功也有忌讳。 气功养生,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身心调整,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锻炼方法。在学习气功养生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一下气功养生有哪些禁忌,以便日后练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忌“假”,二.忌贪念,三忌心浮气躁,四.忌自吹自擂,五忌房事过频。
气功发源地是中国
气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关气功的内容在古代通常分为吐呐、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等。中国古典的气功理论是建立在中医的养身健身理论上的,自上古时代即在流传。原始的气功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记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炼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庄子》也有“吹嘘呼吸,吐故呐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的记载。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书《却谷食气篇》和彩色帛画《导引图》。《却谷食气篇》是介绍呼吸吐呐方法为主的著作。《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气功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
气功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未见直接的文献资料,目前是根据几个间接文献的互相佐证推测的。1975年在青海乐都地区柳湾三坪台出土的马家窑时期的文物—-浮雕彩陶罐上,是一个练气功站桩的人形,说明中华气功至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
传说殷代有一位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还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这说明殷代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种“舞”其实就是用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郁滞不通之疾的,这种“舞”就类似今天的健身气功。
而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战国至汉初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了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气功锻炼的角度来看,这正是古人对远古时期人们修炼气功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已有了“三调”的雏形。《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是一种社会医学,它所奠基的气功学,古时称为“黄老之学”,恰好符合当代的“社会一心理一生物”的医学模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正是气功锻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理。《素问•遗篇刺法论》更介绍了气功治疗慢性病的具体方法。后世练功的“入静”、“气贯丹田”、“舌抵上腭”、“叩齿吞津”、“玉液还丹等,也都由此而来。
当时,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论著不少,较有代表的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素书》、《春秋繁露》、《韩诗外传》、《论衡》、《太平经》等。除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气候的知识外,有的篇章直接阐发气功养生的内容,其中尤以《吕氏春秋》对发展气功整体论的观点有较大的推动,将天地自然、社会人事、机体生命合为一大系统。后世气功家观察自然、社会与机体生命的关系,多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指导,足见其影响之深。
值得说明的是,秦汉时期健身气功的应用已很普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上虽仅存44幅图画,但导引姿势复杂多变,运动全身各部,男女老幼都有,都着平民装束。有的注明了导引作用,并且注意了意识活动要与动作协调,而且已有仿生物的“鹞背”、“龙登”、“熊经”、“鸟伸”,较《庄子》的记载有所发展,显然是后世“五禽戏”的起源之一。
华佗在气功学方面的贡献是创制五禽戏,即虎、鹿、熊、猿、鸟五戏。五禽戏为时间较早、系统全面的健身动功功法之一。《三国志•华佗传》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华佗五禽戏的创制,促进了气功的发展,是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
晋代医学家、炼丹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对推动古代气功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他认为导引的作用是“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可以延年益寿。
练气功的作用很多
呼吸吐纳法是一种气功疗法,肯定能够缓解疲劳,清新头脑。
气功不仅可以养身,还具有防病与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气功并不可以包治百病的,一些病症还得需要药物及其它手段来共同治疗才有好疗效;人也不可能长生不老,寿命到了,什么手段也难以起到作用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气功,就需要了解气功。
坚持练习气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体来说,对防病治病促进身体健康的各种手段的效果来看,气功比太极拳要有效,太极拳要比其它适量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超负荷体育运动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其次才是药物治疗。
一些常见病症,练习气功一般可以达到预防与治疗目的。但是,不同种类的气功对治疗疾病也是有针对性的。软气功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修心养性,对治疗虚弱之类的病症效果明显;硬气功除了具有一定程度抗击外力的作用外,对治疗内伤之类的疼痛病症具有神奇功效。有些病症若要取得好的疗效,练功加上药物辅助治疗效果会更好。
虽然气功有对身体利好的一面,但违背了气功的一些注意事项来练习,也容易产生副作用,即所谓的偏差,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走火入魔”,这是许多人不敢接触气功的主要原因。尤其不要盲目崇拜一些虚假宣传的“假气功”的“大师” 。
气功应该发扬光大
气功若要重新走向人间发扬光大,就需要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它的利与弊,并防止带有各种私利目的的团体或个人,利用气功来危害社会,危害百姓,那么,修炼气功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心身愉悦,减少烦恼,达到真正的修心养性的目的,有利于生命和谐,也有利于社会和谐,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