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学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息息相关
12月1日,由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湖北省侨办承办的名师巡讲团在新金山中文图书馆开讲了。通过聆听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娅教授的《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现代启示》讲座,让我对华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癸卯学制”颁布后,“语文”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由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统一构成,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及相应文化在内的言语课程体系。那么,语文教学就是教师组织言语训练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互动过程中发现并学会运用语言规律,锻炼表达技能的一种学习活动。简言之,即从言语到语言再到言语的一种言语实践活动。
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中以阅读为核心,要求学生熟读精读,给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是提高学生中文水平的有力途径。
通过听取郭教授的讲座,我结合《壶盖为什么会动 》一课为例,浅谈在教学中以读书为主导的阅读过程,从而达到一读,要读通;二读,要读顺;三读,要读懂;四读,要读出情感。
一读,读通。重点是要读正确,字音读准,不添字,不漏字。
二读,读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瓦特的生活年代,国籍,小时候又怎样看奶奶做饭的情景?长大后,他又发明了什么?把自己最想了解的一部分与同学们分享,从而对课文也有了整体的感知,自然课文读通顺,读流畅了。
三读,读懂,读出语感。课文中写了瓦特看奶奶做饭的情景,这时的“看”就表明他的观察,觉得“很奇怪”,表明他在思考,并对所观察的现象产生了疑问,接着用了两个疑问句,为什么水开了就会有水蒸汽呢?为什么水蒸汽能让壶盖动起来了?连续发问,表明瓦特不轻易满足奶奶的回答,他仍在深入的思考,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回答,这样课文的语言运用便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才会让学生真正的读懂课文了。
四读,读出情感。通过前面大量的语言实践,学生也获得了一些情感体验,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悟,有了情感,朗读课文就更流利了。
朱熹主张: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韵语知识读物中,有讲儿童守则的,如《弟子规》《弟子职》;有优美浅近的诗歌,如《咏史诗》《千家诗》;也有讲格言言谚语的,如《太公家教》《小儿语》等,对提倡儿童读韵语知识读物,能巩固识字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取得了积极的作用,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非常感谢湖北大学郭娅教授的精彩演讲,使我收获满满,作为一名华文教师,只有知古知今,才能在充分借鉴传统课文教学经验基础上,使语文教学更适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和推广海外华文教育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