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洋溢,舍我其谁?
—-网上夏令营余姚侨联五期二班学生作品展示之《西游记》《三国》
7月13日,“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余姚侨联五期二班的“毕营式”历经四个小时,于晚上11:30p在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互动下和依依惜别中落下了帷幕。在此次夏令营活动中,我班同学积极热情,精益求精;家长更是倾情协助,强力支持,使我班的优秀作品目不暇接,成绩斐然。在整个儿教学活动中,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与内涵。思来想去,终不忍埋没学生的努力与才华,希望所有走在学习中文道路上的莘莘学子,都能通过我班的打卡作品,感受到“快乐学中文,文化学中文”的乐趣与文字力量。谨以此文来与各位同仁、学生和家长共同以时间和作品为主线,回顾一下我班十五天的任务打卡。
梅兰竹菊 文林争霸
开营之初,作为班主任,我很担心高年级学生的打卡积极性,尤其是让大孩子进行视频打卡更为困难。毕竟VCE的孩子,课业繁重的同时又正值青春期,个性鲜明,勇于挑战权威是他们目前阶段的心理特点。那如何能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了我的“第一挑战课题”。
回顾我自己的高中时期,有一段时间热衷于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侠义之作”中,借此为灵感,就有了以“青春洋溢,舍我其谁”为班风,展开“文林争霸”分组打卡竞赛的初步想法。这种分组教学,在澳洲的现行教学体制中,也是很常见的 “Red house, Blue house, Green house, Yellow house”。
但我们可是有着5000年传统文化滋润,圣贤文人熏陶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起的名字必须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是选择“琴棋书画”的四艺,“笔墨纸砚”的四宝,“杯盏壶盂”的四器,还是“梅兰竹菊”的四君,真真是难煞我也。
最终,以我的一首原创诗《花中四君》,定下了“寒梅屋”,“幽兰谷”,“翠竹轩”,“霜菊园”的四大组别,拉开了一场“文林争霸”的序幕。
八方才艺 各显神通
在这种班级气氛的带动下,我班的同学,个个大显身手,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的来打卡,交作业。首日的打卡活力值,更是冲到了“全国30”的位置,拿下了“夏令营活动”的单日最高活力表现。
而“陈嫣然”,“林凯笛”,“于楷霖”,凭借出色的作品,不仅拿到了“华侨联合会”颁发的“优秀营员”称号,还有新金山中文学校设立的“学有所成”十佳全能奖和“饱读诗书”翰林文章奖。
“陈嫣然”以活灵活现一身多角的视频创作,与堪比报刊宣传的版面设计,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嫣然对于视频创作的精益求精,不仅感染了我,感动了家长,更带动了全班同学来打视频任务作业,让我们班最终涌现出了四位“金鸡百花”动画制作奖的得主,他们分别是“王子桓”,“周明琦”,“王瑞澄”,“解家琪”。其实“陈凯霏”和“石宇禾”,也是可以领取本奖的,但因全面发展,特给与了“诚意正心”飞跃进步奖和“勤学苦练”优秀作业奖。
鉴于我班动画制作优秀视频作品,层出不穷,作为班主任特意赋诗一首 《名角》为该组成员打气加油。
下面再来看看我们班的“才子于楷霖”的作业。“楷霖”博览群书,文笔功夫了得,不仅对于成语的运用精准恰当,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军事”书籍,更是以《三国系列》的《牛刀小试讨黄巾》上下两篇优质作文,征服了我与选送群的老师。
楷霖的这种“做账军中,指点江山”的《论战》文章彻底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以一首原创诗《楷霖论战》,回馈作者的创作激情与带给我的震撼。
在楷霖的带动下,我班打卡文章类作品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陈凯霏”善于《西游记》的第一人称描写,“林凯笛”胜于对事件情节的刻画,郭奕涵的“孙悟空”是活灵活现,“杨蕊嘉”更是以一篇尤胜楷霖的佳作,获得了仅有的另一个“饱读诗书”翰林文章奖。
中华文化 深植于心
最后,我班不仅人人打卡,还在同学家长的带动下,形成了“人人做诗,人人晒古文”的学习之风。
比如在“何进致董卓密信”的打卡任务上,由于音频故事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介绍,所以,我在打卡任务里,给学生做了文字讲解,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真的让人倍感惊喜。
绘画打卡组在“神笔马良”神韵绘图奖得主“谈思齐”和“陈安琦”的带领下,也是屡屡为大家带来视觉的冲击。其中,“谈思齐”的一幅“吕布素描”画,其中的张力与力量,让人深感震撼~
最后,我们班的家长也是每天为了给孩子们加油打气,变着花样地以各种方式,在打卡群更贴。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争前恐后地“贴古诗”。“陈嫣然”妈妈甚至即兴创作了一首自己的《梅兰竹菊》为所有营员打气助威。
教书育人 讲台为鉴
此次活动非常成功。不仅是同学和家长,作为老师,我也自觉受益良多。在此,特别感谢余姚侨联举办的“亲情中华 为你讲故事”网上夏令营活动,使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路。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
感谢新金山的各级领导与默默付出的采编技术人员,使我有幸成为夏令营的领队教师之一,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学生作品。
最要感谢的还是我们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正是你们“超燃”的创作激情,让我在执教的道路上收获了“幸福感与成就感”。无以为报,仅以“教书育人,厚德载物”作为自我鞭策,我们再见于课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