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澳大利亚华裔青少年赴中国寻根之旅 – 福建泉州洛江营 相互交流增进友谊 身临其境领略世遗
2024澳大利亚华裔青少年赴中国寻根之旅 – 福建泉州洛江营
相互交流增进友谊 身临其境领略世遗
9月29日,福建泉州洛江营的营员们与南少林实验学校高一的学生一起,同堂上课,学习词牌《水调歌头》,认识苏东坡,一起颂唱《水调歌头》,赴一场中澳同堂不一样的知识探索之旅。
互动时间,中澳学生你教我中文,我教你英文,互辅互助,共同成长。
接下来,营员们一起亲手学习制作冰皮月饼。
男生们的动手能力也不差哟。
章溢喆同学和小司仪张舒杰同学代表营员赠送纪念品给泉州实验幼儿园周远雪园长,感谢她细心指导营员们制作月饼🥮
下午,营员们在泉州实验学校上了一堂武术课,顺便验收一下大家在南少林寺的学习成果。看看这整齐划一的架势,还真有点少年英姿呢。
课后,张若涵同学和小司仪张语琪同学代表营员向给泉州实验学校武术老师余代伟老师表示感谢并赠送了纪念品。
9月30日,营员们期待已久的福建土楼终于来到眼前,晴空万里的天气也让这次亲临土楼的体验锦上添花。
福建土楼,又称客家土楼,是一种巨型围绕式建筑,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作为承重墙,外形又像把空旷的内地包围起来,因此用“围”字或“土”形容这种建筑。其功能是四代同堂、居防合一,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中国福建省的龙岩市永定区和漳州市南靖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福建土楼是中国东南地区、东南亚华人的特色民居,起源于唐末宋初,在明末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现在的布局,在民国时期数量明显增多。土楼是华北-中原地区的汉族移民为了躲避战争而迁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出于自身安全考量,于是极端强化了建筑的防御功能。因为中国总是周期性的发生朝代更替,所以这种适合防御的大家族混居的建筑形式一经发明,就被迅速扩散至福建各地,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亲自登上土楼,想象着客家人四室同堂、阖族共居的情景,还真是热闹非凡呢。
蔡阳洋、章溢泽以及张若涵同学和小司仪柯爱同学代表营员向泉州实验学校国际接待部胡颖利主任赠送纪念品,表达感谢。从鱘埔渔村簪花的古朴风情,到科技馆的现代科技魅力;从少林寺的武韵悠长,到杏田泉福艺术馆的艺术熏陶;从洛阳桥的历史沉淀,到云水瑶景区的自然之美,每一处都留下了胡主任精心安排和陪伴的身影。
10月1日一早,营员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族音乐课,音乐老师向营员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鼓。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今天的民族音乐课,营员们不仅学习的有关鼓的历史知识,还亲自上阵,拿起鼓槌,亲身体验一下鼓乐的震撼。
女生们也不甘示弱,纷纷上场一试。
除了鼓乐,营员们还尝试了其他乐器,看来小伙伴们真是个个身怀才艺呢。
许奕欢同学和小司仪焦自芳同学代表营员向泉州实验学校音乐老师李英老师赠送纪念品,感谢她以这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给大家带来这堂特别的音乐课。
牛婉清、张舒杰、王际琳以及小司仪江斌同学也向苏志淋摄影师,这几天,摄影师顶着烈日,扛着笨重的摄影器材,帮我们留下了美丽的瞬间,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下午则是一堂让人热血沸腾的散打课。
教授散打的老师一丝不苟,对营员们的动作细心指导,衣服被汗水湿透也全然不觉。
10月1日下午,时逢中国华诞75周年,全体营员师生一行在泉州南少林实验学校参加了简短而有意义的闭营仪式。泉州市侨联副主席邱联光,市侨联文联部一级主任科员蔡敏,泉州南少林实验学校校长陈翔与澳中青少年交流协会辛智毅会长、孙达峰执行会长和师生们一起,共同见证了营员们近十天学习、体验和研学的成果。
南少林实验学校陈翔校长在闭营式讲话中,感谢大家在营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感谢辛会长、孙会长认真组织,感谢领队老师用心带队,感谢营员们认真投入、积极参与各项课程体验和外出参访,并真情回顾反馈感想与收获,细微之处可窥感悟深刻且共鸣强烈。陈校长说到,在过去的近10天里,在课程及外出参访中,看到了营员们对泉州的非遗文化、世遗景点等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通过实际体验、参访,很多营员们对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祖籍国有了更浓的情感,他希望营员师生能将这份情感一直延续。陈校长提到,实验学校的老师们也收获了很多的感动和温暖,课后收到了营员们用心准备的一份份小礼物,传递了友好的情谊。本次寻根之旅不仅是一场文化之旅、交流之旅,也是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国(师生)的交心之旅。
陈儒宣老师作为领队代表在闭营式上也做了发言。她表示,自己在马来西来出生成长,今天是自己第一次在中国庆祝中国国庆,她和营员们可以回家,回到祖籍国来寻根,并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进行闭营式,为这段10天的中国寻根之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段旅程,不仅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对祖籍地的深厚情感,更让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暖与血脉的连接。
作为此次活动的领队老师,她亲眼见证了每位营员在旅程中的成长与收获。从泉州世遗景点的深厚文化,到福建土楼的古朴雄伟,再到云水谣的宁静秀美,以及体验非遗簪花和木雕,每一次参观、每一场讲解,每一次体验,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营员们还在泉州南少林实验学校学习了非遗讲堂、中国书法、民族音乐、月饼制作等,与同学进行了篮球友谊赛,切磋武术,并一同上语文课,学习了宋词《水调歌头》,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底蕴。衷心感谢泉州南少林实验学校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搭建起中澳友谊的桥梁。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水思源的美德,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着祖先的智慧与坚韧。无论身处何方,海内外的华人都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未来,我们会铭记自己的根源,心怀祖籍国,继承先辈的精神,为中澳两国的友谊与文化交流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王际琳同学作为营员代表也进行了发言。 她表示,通过这几天的福建泉州寻根之旅,她深刻感受到了泉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所有的体验中,蟳埔村的簪花和洛阳桥给她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从导游的讲解中,她了解到蟳埔村的“阿麻”们用簪花表达幸福与美好。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让她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归属感。而洛阳桥的海蛎固基法与筏型桥基技术更让人惊叹不已。历经多次风雨洗礼,它依然屹立,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坚韧。此外,华侨博物馆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她的外公外婆都是印尼的华侨,看到博物馆中展示的与自己背景相似的人和历史,她感到自己与中国的联系如此紧密。
这次寻根之旅不仅让营员们了解了自己的文化根源,还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短短几天里,大家和实验学校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互加微信,一起踢足球、打篮球,体验舞龙、散打和武术等传统活动。这些美好的经历将成为营员们一生中难忘的回忆。
闭营式上,泉州南少林实验学校的陈翔校长、澳中青少年交流协会的辛智毅会长和孙达峰会长还为优秀营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对他们在营期的优秀表现表示肯定,并祝福华裔青少年未来可期。
最后,大家在最后,大家在杨帆同学带来的长笛《奏鸣曲》和邵子惠长笛《Howly Moving Castle》的表演中依依惜别……